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 第318章 光绪帝:改革的希望与悲剧的宿命(4/8)
 同年六月,光绪帝下令翁同龢和礼部尚书李鸿藻参与军机处事宜,共同商讨对策。会上,翁、李二人提出了备战御敌的建议,并得到了认可。然而,日本方面早已做好了战争准备,并在六月二十三日突然袭击了“高升”号轮船,引发了丰岛海战,面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朝野上下呼吁抗击的声音越来越高涨,光绪帝也决定对日宣战。

    然而,尽管光绪帝多次下令加强军事部署,但由于种种原因,前线作战并不顺利。中国军队在牙山、平壤等地接连失利,尤其是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这使得清廷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清廷最终接受了战败的事实。三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在日本与日方草签了《马关条约》。由于条约内容苛刻,光绪帝表示无法接受,但最终在慈禧太后的压力下,被迫签字批准了条约。条约的签署不仅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损失。

    条约签订后不久,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们,发起了着名的“公车上书”,呼吁拒和、迁都、变法。这份上书最终送到了光绪帝手中,引起了他对变法自强的强烈共鸣。光绪帝命令将上书内容抄录副本,并分发给有关人员和部门讨论,这表明他有意推动改革,以求雪耻自强。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尽管光绪帝支持变法,但在保守势力的强大阻挠下,真正的改革并未能够全面展开。尽管如此,“公车上书”和随后成立的“强学会”依然为中国未来的改革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五、求变图强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关键时期,也是光绪帝求变图强的重要阶段。这段时间,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支持下,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挽救清朝的颓势。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沙俄通过《中俄密约》获得了中东铁路的建设权,进一步扩大了其在中国东北的影响力。这一年,光绪帝的母亲醇王福晋叶赫那拉氏去世,这对光绪帝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此期间,维新派的主张逐渐引起了光绪帝的关注,特别是康有为的思想对光绪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翁同龢等人在其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