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退路想好了接下来自然就是开始部署进攻计划了。
接着李子健便笑着对大伙们问道:“诸位,攻占焦庙镇以及架设浮桥给咱们义军留退路的事就交给本营了,但本营兵力有限,在焦庙镇附近一线设防的兵力那就请诸位掌盘派兵相助了。”
这过了大清河北面就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仅仅只是将焦庙镇给占领没有用,万一北直隶那边或者山东这边派兵从其他位置渡过大清河一样可以攻占焦庙镇切断义军过河的退路。
所以义军必须在焦庙镇附近方圆数十上百里之内的重要卡口派兵驻防以保证焦庙镇的安全,必要的话齐河县也得一块给拿下来。
这些在焦庙镇附近驻防的兵力其作用也并非是阻挡官军来攻取焦庙镇,而是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让义军总部能够及时的发现有官军来切断他们的退路,好及时调遣主力去固守焦庙镇。
此时跟随铁营一道来山东的也不止在豫北的那几路陕西农民军,除了“革里眼”贺一龙、“扫地王”张一川、“混天星”慧登相、“混十万”马进忠、“黄莺”陈虎山、“七条龙”李安之外还有这几路义军。
分别是“小秦王”白贵、“混世王”武自强、“托天王”常国安,“整十万”黑云祥、“一斗栗”金声桓。这几个里面“混世王”和“整十万”是豫北山区里面的土匪,其他的几个都是从陕西那边跑到豫北这边来的农民军。
尤其这个金声桓的个人经历最为丰富,他是榆林卫人,在天启年间援辽之时因为部队被打散所以就地被东江镇的毛大帅整编。
在毛大帅死后东江镇陷入动乱,所以这金声桓就从东江镇一路跑回了老家榆林卫,结果回去之后发现老家到处都饿死人,他用自己仅剩的一斗栗米召集起一票饥民造反。
所以他的外号叫做“一斗栗”,金声桓是崇祯四年起义的,那个时候东路军都已经在山西了,所以这金声桓见势头不对就在今年年初从陕北清涧渡河入晋,然后一路转战到了豫北山区找到了王铁他们。
他这个“一斗栗”和曾经与铁营联营过的“一斗谷”是两个人,只是外号有点相似而已,但两人的后来都是一起投降了左良玉。
(ps:明末的金声桓的来历有些复杂,有史料说他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