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关中有传言,说是零陵刘巴咨询大司马出身,为太史文恭殴伤,当庭昏厥不省人事。”
钟繇笑吟吟模样,停下扇风,缓缓合拢折扇:“就大司马身世一事,我以为不宜朦胧。观大司马行事,先帝在时封侯之际本就可以阐述身世,有先帝勘验、佐证,自不会有疏漏之处。只是大司马意气风发,错失了这个机会。先帝以身殉社稷后,再改易姓氏恐惹天下人诽议、诟病,故此事拖延至今。”
说着钟繇神情严肃起来:“刘巴质询此事,以大司马性情,又岂会攀附?刘巴断绝的不仅是大司马回归宗室的路途,也断了宗室的路途啊。此人并非昏聩无能之辈,却如此行事,想必另有用意。”
王粲听明白了钟繇话里的意思,先帝在时,许都公卿百官相对完善,中原渐渐恢复,许多事情还能有人证可以进行佐证。
所以那个时候大司马放弃宗室身份,只是任由流言传播,这本身就不正常。
天下大乱,一个宗室身份,几乎等同于效仿光武第二的凭证,会获取许多外围的支持,也能降低内部的阻力。
在汉室天下这个大道之下,宗室身份就是有德之凭证。
先帝在时不肯要,那不就是铁铁的心虚?
虽说那时候朝廷控制在曹操手里,但这重要么?
唯一的机会就是先帝在世时,有了先帝的承认,谁又能质疑?
钟繇很清楚当时想要获取朝廷的正式认可有多么的困难,这是吊死、磨死关中的美妙诱饵,怎么可能轻易给出?
所以那时候黑熊就没动过这个心思,现在想动,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机会。
先帝之后,已经没有人可以担保他的宗室身份!
王粲不想谈论这个话题,但拒绝谈论的话,又会影响他的形象、地位。
作为士人领袖,要敢于议政、议事。
如果连意见、言论都不敢发表,谁还信你?
王粲略思索,就认可模样:“元常公说的有理,这刘巴应是东南死间,今逞口舌之利,激怒大司马,所图谋的便是这啊。大司马威震海内,四方仰德,无不倾慕。若失汉家宗室之大义,各方汉臣,固不可轻易顺服。自此,天下多事矣。”
感叹之余,王粲见周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