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而言或许不值一提,所以另备了东西。”
祝明月从段晓棠手里接过包袱,先拿出一卷竹简摊开。“白家军功传家,这是《孙膑兵法》残篇。”
“《孙膑兵法》!”杜乔声音不由得扬高,魏晋时早已散佚,想到三人来历,也许她们先祖迁移之时便带着,直到今日重归故土。
看着段晓棠,“这些是你写的?”
“和我没关系,”段晓棠否认,“是明月记下来的,我从来不看兵书。”文言文要命。
至于祝明月看兵书的理由很简单,常言道商场如战场,某一阵狂看兵书,只是为了和人斗心眼子。
选择《孙膑兵法》理由很简单,因为它真的在历史上失传,直到现代考古活动中重现天日。
杜乔掩下心中震惊,看着包袱未曾塌下去,似乎还有东西。
祝晓棠取出油纸包,里面是两个沾着泥土的大红果子。
“这是什么?”杜乔不认识,只觉得带着泥土难登大雅之堂。
“红薯,味甘,丰产作物,亩产三千斤。”祝晓棠言简意赅地介绍。
“多少?”杜乔瞪大双眼。
“三千斤,我还是往少了说的。”
杜乔出身寒门,意味着他接触农事的机会非常多。一亩麦丰产不过四石,红薯是多少,至少三千斤。
怎么可能!
看到油纸底下还垫着一张白纸隐现墨迹,拆开看种植时间、流程均用白话记于其上,仿佛真能种出来。
世上怎么会有这种作物,美味,丰产,不占良田,如同圣君子一般,无任何缺陷。
“这是真的?”杜乔的声音在颤抖。
“如假包换。”
“你种过?”杜乔想起如无意外,段晓棠年纪轻轻会归隐田园。
“看别人种过,本来打算种的,这不是阴差阳错来大吴了吗。”段晓棠挠挠头,“以前只在花盆里种过花。连地都没下过。只能说知道种植办法,其他的都是纸上谈兵。”
她们言行经常给人不靠谱的感觉,但从不说谎。
杜乔生出一股激情,不去长安了,带着红薯回济州。他种地的经验比段晓棠丰富多了。真种出来,能活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