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儒帅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这孩子还算争气,如今在镇上学堂借读,也算是有了个好的开始。希望他将来能有一番作为,不辱没家门。”
两人又交谈了许久,从朝堂局势到边关战事,从人才培养到未来的抱负,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许。在这小小的书房里,两颗炽热的心紧紧相连,为了共同的目标,谋划着,期待着 。
朝堂那风云诡谲的权力棋局之中,首辅大佬,目光如炬,时刻警惕着任何可能威胁到现有权力格局的因素。王儒帅的存在,犹如一颗扎在他心头的尖刺,令他深感不安。
王儒帅,在军中,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与非凡的领导魅力,麾下将士对其忠心耿耿,一呼百应,拥有着难以撼动的影响力。可他的不凡之处还不止于此,身为举人出身的他,在读书人群体里同样备受尊崇。他的学识、见解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得众多读书人将其视为楷模,言听计从。
然而,在这封建王朝的统治逻辑里,这种横跨军政与士林两大领域的影响力,却触犯了最为敏感的禁忌。在首辅大佬眼中,王儒帅的这般威望,已然有了成为朝廷心腹大患的趋势。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正在悄然崛起,随时可能打破朝堂上微妙的权力平衡。于是,在首辅大佬不动声色的授意之下,一场针对王儒帅的风波悄然掀起。哪怕原本并无实质问题,可在有心人的运作下,无事也变成了有事。
或许在现代社会的眼光看来,王儒帅这样的人物,无疑是难得的跨界人才。他既能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决胜千里,又能在书斋学府中与文人雅士谈经论道,激扬文字。但在那个封建时代,跨界却被视为不折不扣的原罪。在统治者和权贵们的心中,这种行为等同于图谋不轨,是一种觊觎更高权力、妄图总揽军权与读书人之心的危险信号。
毕竟,天下虽为帝王所有,可这个“王”指的是皇家,而非姓王的个人。皇帝都未能做到如此全面的掌控,而王儒帅却在这两个关键领域崭露头角,怎能不让人忌惮?一时间,关于王儒帅妄图实现“双王局面”的流言甚嚣尘上,仿佛他真的要成为那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存在。
首辅大佬深知,要彻底消除这一威胁,首先要做的便是收拾王儒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