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郑和穿街过巷之时,周围不管是商贩还是船工,都纷纷抱拳向其行礼,可见这大明正使在此有多得民心。
“郑公回来啦!”街道上,立刻有人奔走相告,仿佛他们的父母回家一般高兴。
其实大家高兴只因为,郑和出发前就说过,等他这次回来,船队就要出发开始第三次下西洋的旅途了。
船工们当然欢喜,虽然这意味着要离乡背井,但只要船上了海,他们的工钱就会翻倍,还能预支半年的薪先给船工家人,让他们得以照顾妻儿老小。
这些天街道买卖如此热闹,就是因为大家都在拼命补给个人物资。里面比较受欢迎的例如黑茶,咸菜头,布匹,这些不爱坏,还好携带的玩意。为什么带布匹?并非这些船工要做新衣裳,而是大家发现,当船队每每抵达外邦的港口,他们随身携带的各种东西,都能让当地的商贩为之疯狂。
在太仓州一匹丝绸面料可能才500文,转手到了海外,随便卖个二两银子都稀松平常。上次据说甚至有船工拿一个汝窑的酒壶,卖给了蛮夷的富商,足足换了一两金子。
说到底,这些船工少数是为了光宗耀祖,多数都是为了做这等买卖赚钱养家。
只不过每个等级不同的船工,能携带的物品重量都是有区别的,像宝船船长级别,甚至能有属于自己的舱室,携带超过500斤。所以在郑和的船队里,大家从不消极怠工,拼了命都想往上爬,只需要随便提个档次,多带上两匹丝绸,回来可能就够钱给妻儿买田宅安定下来了。
“方兄弟,你可曾坐过大船出海?”郑和笑着回头问道。
“前阵子在河间坐过几次渡船,还算适应。”林川总不能说还坐过航空母舰吧?
“内陆的船可比不得我们出海的宝船,今日哥哥就带你见识见识,何为能代表大明国威的船。”郑和慷慨激昂时,马队穿过了喧闹的街道终于来到了江边的造船厂。
说那是造船厂都委屈它了,那简直就是一片造船的城,沿江绵延开来10里地,一艘艘犹如远古巨兽般宏伟的木船,正匍匐在堤岸的滚木之上。
郑和的宝船队足有200余艘,其中一般都是长148米,宽达60米的庞然大物。船分四层,九桅十二帆,船锚重就有两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