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发四道诏书。
桓温见诏旨不明,推辞不肯入朝。
简文帝无奈,只得传下遗诏,令桓温摄政,效仿周公之事。侍中谢安、王坦之入宫视疾,见此遗诏大惊。王坦之伸手从黄门手中扯过,三两把扯作粉碎。
简文帝:卿此举何意?
王坦之:陛下,此事绝不可行。桓温本就怀有异志,朝野尽知。若命其摄政,则必行董卓、曹丕之事,晋祚必移于别姓矣!
简文帝:某此帝位,本就是无意得来,得之未喜,失之又何惜之。朕且释然,卿等何必固执不舍如此?
王坦之:不然。天下乃宣帝、元帝所创之天下,陛下何得专之,轻与他人?
简文帝闻言惭愧,说道:寡人不敏,险铸大错,即从卿意改之可也。
王坦之告罪,遂重书诏令,将遗诏中“摄政”改为“辅政”,“依周公故事”改为“依照诸葛亮、王导旧例”。写罢,复呈御览。
简文帝熟视再四,遂令奉玺郎用宝,付予王、谢二人。
不数日,简文帝司马昱驾崩,遗命太子司马曜继位。百官举哀发丧,殡葬于高平陵,庙号太宗,谥号简文皇帝,亡年五十三岁,在位不足一年。
晋文帝葬毕,群臣犹自疑惑,因未得桓温意思,不敢拥立新君。
侍中谢安聚集百官于朝,与众议道:今孝文先皇崩世,国不可一日无君,宜立太子早日登基嗣位。不知诸公以为如何?
群臣异口同声答道:此朝廷大事,须待大司马到来处置,我等不敢定议。
廷尉王彪之听了,正色叫道:是何言耶!自古以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今天子已崩,太子代立,是天理也,大司马有何异议!若先向其咨询,必反为所责矣。
谢安说道:王叔武之言是也,诸公勿扰。
于是群臣再无异论,乃请太子司马曜登皇帝大位,群臣山呼万岁。登基礼毕,改元宁康,大封群臣。以谢安为大司马,王彪之为尚书令,二人总摄内外,共掌朝政。
太子司马曜继位,是为晋孝武帝。褚太后认为孝武帝年幼,且正在居丧期间,再次提议让桓温摄政,复被王彪之阻止。
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临死会禅位于己,或令自己摄政,而今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