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位,是教育新闻周刊的刘记者。
教育新闻周刊,这是本地教育系统的一个周刊。
新闻周刊的记者先采访姜哲。
两人面对面,就坐在姜哲的画架前,开始谈话。
谈话内容,非常程式化。
比如,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感想;在比获中获得了好成绩,有什么经验?
姜哲首先感谢诸多人的帮助和指导,再说一些类似,按照课程打好基础,在平日生活中注意积累,广泛阅读,多向老师和同学求教等等经验。
“好,可以。”
摄影师把摄影机关掉。
对姜哲的采访,一次通过,让旁边的老师们顿时觉得轻松许多。
宋记者并没有急着离开。
“姜哲同学,我听说你的作品拍出了高价,先恭喜你,咱们留个联系方式吧。”他拿出了自己的名片。
姜哲接过名片:“宋记者,我没有自己的名片,把手机号码写给您?”
“好,可以。我们也会向社会约稿,欢迎你来投稿。”
这时,新闻周刊的记者,也反应过来,与姜哲互留联系方式。
其他几位老师看到这一幕,心中嘀咕,还是拍卖价格,比较好用。
采访结束之后,写生继续。
午休时间,姜哲收到廖姐的电话。
“廖姐,中午没休息吗?”
“姜哲,最近有人已经找到我和小宁,想要买你的画。”
“哦?您想怎么处理。”
“不卖,小宁那里,也推掉了,我想提醒你,如果有人直接找你买画,你不要理会他们。这些事儿,就交给汪真去办。在商业运作方面,她和时代拍卖,比伱更熟悉。”
“明白。”
廖姐嘱咐,无论对方他怎么游说,都不要理会,只管把事情推出去。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才结束通话。
姜哲提着工具,回到自己车上,仰靠在座位上,准备休息一会,但是,脑子里想的全是刚才廖姐的提醒。
能让廖姐专门打电话过来,说明想要买画的人,或者这件事情本身,值得重视。他记住这些提醒的同时,也隐约感觉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