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投入太多兵力进行厮杀。
简而言之,就是萧山已经做好了以不变应万变的准备,只是在战争开始的一瞬间,萧山就已经发现,两翼的厮杀左右不了大局,脱离战场的骑兵也影响不到大局,能够左右今日战局胜负的,只有中军!
彼此的中军!
如果辽军接下了魏军孤注一掷的攻势,那么兵力更多的他们就有足够的时间和余力进行反渡河,对顾怀所在的中军进行包围;如果魏军上游步卒强渡、下游骑兵游离厮杀都能取得战果,那么就是顾怀所在的中军也全面渡河,压上去与辽军中军进行厮杀的时候。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出现,都意味着有一方在河岸的战线阵地出现了极大的缺口,而到了那时候,受到重大打击全线混乱的撤退,与只是侧翼混乱,能在中军大阵掩护下稳妥的后撤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
比如顾怀就很笃定一旦这种登岸的厮杀持续到半夜,甚至是明天,如果依然无法动摇敌军的中军,那么当全线渡河的魏军如同离弦之箭一样余力已尽,让辽军能安稳渡河的时候,自己所在的中军能不能撤回雄县都是一个问题。
白沟河两岸,代表两军主将的旗帜仍然没有丝毫移动,两翼的喊杀声依旧不断,魏军不断用渡船运送兵力渡河,在火炮和火枪的轰鸣中开辟阵地,与敌厮杀,好消息也不断随着渡船的往来被传递到了中军,比如武安才部又夺下了某片滩涂,比如陈平部又斩杀了某个辽军某个偏将但渐渐的,大概是随着两翼滩头阵地的扩大,战线逐渐拉扯开的缘故,这种报捷的频率很明显降了下来,而随着下游骑兵的久久未曾传递消息回来,一些军事经验丰富的幕僚也察觉到了不对。
就像是用力攥紧了拳头打出去,却被对方软绵绵地接住化解,甚至还有余力好整以暇地喝口茶一样,这代表魏军孤注一掷的攻势甚至无法让对方的军阵彻底混乱起来,那位战场经验极为老成的辽军主帅萧山,在用这种手段泄掉魏军的士气与余力。
而等到魏军力尽的那一刻,怕是就到了辽军反攻的时候
一些人脸上显露出急色,有幕僚建议立刻搭建浮桥加大攻势,顾怀点头应允,立刻便有亲卫去往两翼传令,而随着日头渐渐偏西,众人也发现了越来越多随着河水漂流而下的尸首,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