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大量的铁矿石,随着大基建时代的到来,我们国家对于铁矿石的需求量只会更大,进口量自然也会更大。”李焕点了点头后解释道。
听到这里,田海兵似乎有些理解李焕为何会有刚才的发问了。
“可是有一个很让人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国家作为铁矿石最大的买方,可在铁矿石的定价权方面根本没有任何发言权,这就导致了我们国家陷入一种买什么涨什么的困境,你觉得这又是为什么?”李焕接着又问道。
“不是特别清楚。”田海兵摇了摇头后说道。
“因为我们被人给坑了。”李焕带着莫名的愤怒和无奈说道。
可以说华国在铁矿石采购方面充当了将近二十年的大冤种,为此付出了高达上万亿的代价。
钢铁作为工业化和大基建最重要的原材料,随着国内工业化和大基建的推行,对于铁矿石的需求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仅仅靠国内自产的铁矿石,根本没办法满足国内各大钢铁企业的需求,所以从国外进口成为了必要之选。
这样也就拉开了这次惨烈商战的序幕。
全球铁矿石的供应商主要由澳大利亚的力拓、必和必拓以及巴西的淡水河谷三家矿业巨头把持,三大矿山的背后金主则是由摩根大通、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国际金融大鳄组成。
其实20世纪60年代之前,由于全球钢铁产量有限,国际铁矿石市场基本上处于买方市场,国际铁矿石的价格也长期在低位徘徊。
可随着小日子钢铁行业的崛起,小日子很快成为了国际铁矿石市场上最大的买家,但由于市场缺少竞争对手,小日子非常容易就和铁矿石储量非常巨大的澳大利亚达成协议。
由于铁矿石的开采项目建设与运营周期相当长,需要的资金更是庞大,小日子和澳大利亚以长期协议的方式确定双方铁矿石供需合同,这就是让国内钢铁企业折戟沉沙的铁矿石长期协议定价机制。
在这套机制下,小日子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合作的还算融洽,不过随着华国钢铁企业的加入,情况变得不一样起来。
按照最初的规定,长期协议定价机制的议价期限差不多是十年一次,可等到国内钢铁企业加入后,议价期限变成了一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