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科幻小说 > 地球上的一百亿个夜晚 > 第二十五章 阴晴(4/7)
什么液体。无人机放大的画面里是游曳的纳米机器。接下来的过程就像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一样,是纳米机器反复的自我增殖与搭建,直到形成一个漂浮在浅蓝色溶液中的机器人雏形。

    相比起生物的雏形,机器人自复制的雏形和纳米机器所占据的空间都要更大点。

    演示结束,画面定格在这三种生产方法上。

    “我们的技术已经到这个程度了……也是这种代行人体的原理吗?”

    他们穿过了回廊,来到了一个移动舱。移动舱有点像是曾经的电梯,带着他们开始向历书的保管室前进。

    医生笑了笑,说:

    “是的。尽管我认为我们的方法放在宇宙里,也不是什么多先进的方法,不过就内参的意见,未来的制造的方法,也不该像是现在或一百年前的地球文明。除非……他还有什么信息没有察觉到,或者认错了东西,使得模块化的组装变成了必须。”

    “可以提供一些例子吗?”

    “比如说某些模块其实是不能生产的,或者只能有限生产的,它又非常重要,那么只能围绕这几个组件进行工作,或许就有重拾模块化的必要。”

    她听到这里,忽然在想会不会高度的自动化复杂化不是一件好事。话到嘴边,她问道:

    “这应该有很简单的验证的手法吧。你们没有对那个直接承载人类意识的机器身体进行检查吗?我想机器里应该就有答案。”

    “这也就是刚才搁置没说的内容了。”医生讲,“在后土城不具备进行深度检查的条件,要送回地月系才能进行。这需要等观察完毕再进行了。”

    “我明白了。那第二次穿越的时间能判别吗?第二次历书没有翻开,或者在某个时间翻开了,但我们没有成功记录下。”

    “这倒不难,因为在细节上是吻合的。大约是公元前七千年到八千年左右,根据地质调查的气温变化,当时有一波冰河期到洪水期的转化。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实在乏善可陈,至于古代的情况对现代的影响,比从现代看未来可难得多。”

    “确实。预知未来的晶体,与改变物质性质的晶体是什么情况?”

    “这就更难讲了。因为在有史可查、有物可寻的现代,我们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