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科幻小说 > 地球上的一百亿个夜晚 > 第三十四章 四分五裂(3/7)
耳朵”长得也不像耳朵,而像一个药罐,圆柱体分两截,常年隐藏在体内。主要侦测的波是机械波,机械波包括声波,不过也具有接受简单的信号的功能。

    如果用人类的感性的思维去体验,眼睛和耳朵间的交互大概是这样的:

    “叽叽喳喳,脑袋在哪里呀?我们在哪里呀?叽叽喳喳。”

    “不知道呀,叽叽喳喳,脑袋不是说叫我们安心地躺着嘛,叽叽喳喳。”

    如果去除掉感性体验,还原成正常的逻辑语言,它是这样的:

    “一段干扰杂音。请求:思考中枢‘方位’,请求:输出器官‘方位’。一段干扰杂音”

    “返回结果:错误。一段干扰杂音追溯既往命令:持续待命中,等待唤醒……一段干扰杂音已回复。”

    因为未来人不说话,所以纵然太空站内有空气,但“耳朵”的效率也远比不上眼睛。它一开始只能从代人的走动中得知周围的情况。

    但过了一会儿,实验室里的人开始把信息刻录在实体上。几个人用的是不同的记录方式。一个人采取的是激光刻录,激光在蚀刻时会发出人耳听不见的低频噪音。

    低频噪音,耳朵听得见,但没有对照,无法解读。

    另一个人则采取了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那就是把字写在纸上。“耳朵”就是在那时听到的手写的沙沙声。这种声响,在它的处理器过了一圈就变成了可供心理解的逻辑信息,也提供了一套可以用于破译低频噪音的密码子。

    当时,耳朵听到一个记录者说:

    “未来机器的感受器官比起预先想象得要怪得多,它的结构也比原先想象得要紧密得多。这里的设备可能无法在不激进的情况下,完成对其内部的完全破译……在器官与器官之间存在一种联系,云室中出现了可以观测到微弱的轨迹。”

    这份报告写得这位记录者很吃力。

    他可能并不知道从何着笔。

    和耳朵在一起的还有手。耳朵和手都躺倒在地上等待着思考中枢的回应。

    手是个笨蛋,逻辑处理的能力在所有零器官中都属于最弱。有一阵子,耳朵没听见任何细微的响动。所有的记录停止了。

    接着,手写的那位记录者换了一张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