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父母问妹妹“你想吃什么?” 她可能回答“姐姐吃什么,我就吃什么”。这说明她还没有完全建立独立的决策能力。
(4)对资源稀缺的焦虑
即使家庭资源充足,孩子们仍然可能有“资源焦虑”,认为“好东西是有限的,谁先抢到就是谁的”。
如果过去有过资源不足的经验(比如零食分配不均、某次姐姐先拿了更好玩的玩具),妹妹可能会发展出一种习惯性的“先抢再说”心态。
即使资源是足够的,孩子的直觉可能仍然是:‘先拿到手,再决定要不要’。
案例:家里有两只相同的玩具熊,姐姐先拿了一只,妹妹可能仍然会去抢姐姐手里的那一只,而不是去拿另一只,因为她担心姐姐的那只“更好”。
2 如何正确引导妹妹的这种行为?
阿德勒认为,孩子的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到环境塑造的,因此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调整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1)减少直接比较,鼓励个体化发展
避免“姐姐更懂事”“妹妹总是抢”之类的标签,因为这样的评价会加剧妹妹的竞争心理。
给予妹妹更多独立选择的机会,比如让她先选自己的玩具,而不是等姐姐选完后才选择。
方法:如果妹妹总是想要姐姐的东西,家长可以提前给她选项,比如:“你想要蓝色的还是红色的?” 让她学会自己做决定,而不是只关注姐姐的选择。
(2)培养共享意识,而不是“先抢占有”
强调“一起玩”的好处,比如让她们玩一个需要合作的游戏,而不是只能单独拥有的玩具。
使用“轮流制”,让她们学会等待,而不是靠争抢。
方法:“姐姐先玩五分钟,五分钟后换妹妹。” 这样可以减少妹妹“必须立刻抢”的焦虑感。
(3)引导妹妹建立独立性
让妹妹学会自己决定,而不是总是参考姐姐的选择。
鼓励她探索自己的兴趣,比如不同的衣服、不同的玩具,让她知道“姐姐喜欢的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
方法:可以让她自己挑选喜欢的物品,并给予积极反馈,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