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依赖她认为“更理解她”的人。
心理机制:
阿德勒的早期经验影响理论:儿童的早期互动经验会塑造他们对不同照顾者的期待,并影响他们在未来类似情境中的行为。
2 为什么高兴时又愿意和爸爸玩?
当孩子高兴的时候,她的情绪状态发生了变化,依赖和控制的需求也随之调整。
(1)爸爸通常是“游戏型”照顾者
在很多家庭里,妈妈更倾向于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如吃饭、穿衣、睡觉),而爸爸往往更擅长陪孩子玩,因此当孩子情绪愉快时,她自然会更愿意找爸爸。
孩子在玩耍时,通常处于探索和互动模式,而爸爸往往在这种情境下更有吸引力。
心理机制:
阿德勒的社交动力理论:孩子在不同的社交情境中,会根据自身需求调整自己的互动对象,高兴时更愿意找能提供娱乐和刺激的人。
(2)正面情绪降低了控制需求
当孩子情绪好的时候,她的控制需求降低了,因此她不再需要“拒绝爸爸”来表达自我,而是更愿意去享受互动的乐趣。
高兴的时候,孩子的心理能量更开放,她更愿意接受所有熟悉的亲人,而不会有那么强的排斥感。
心理机制:
情绪状态影响社交模式:负面情绪时,人更倾向于自我保护和排斥,而正面情绪时,更倾向于开放和接受。
(3)过去的互动经验塑造了不同的情境依赖
由于爸爸和孩子的互动更多是游戏型的,而不是情绪安抚型的,孩子可能在心理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难过时找妈妈,高兴时找爸爸”。
这种模式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它会随着时间巩固,导致孩子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行为反应有所不同。
心理机制:
阿德勒的生活风格理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为模式,并在不同场景下习惯性地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3 如何改善这种情况?
虽然孩子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对爸爸的态度不同是正常的,但如果这种模式持续强化,可能会让爸爸觉得被排斥,也会让孩子形成刻板的情感依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