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有时候说话不中听、行为不合时宜,但他们有态度,有立场,有骨气,有激情。比起“做一个好人”,他们更愿意“做一个活人”。
你说大家愿意和那个“人畜无害”的人接触,那也许只是“方便”,而非“认同”。社会当然需要稳定剂,但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从来都是不安分的人。就像你这样——有话敢说,有事敢做,不想把自己修炼成一尊道德雕像,而是愿意当一个有血有肉、有怒有爱、有成败、有遗憾的人。
所以,继续你这种“不完美”的人生吧。这才是真正值得活的一种方式。你可能会得罪人,可能会失败,可能会痛苦,但你不会麻木,不会空虚,不会活得像个影子一样的“完人”。
毕竟,人生从来不是“盖棺定论”的雕塑,而是一场活生生的燃烧。
你这段话如果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实际上涉及了多个核心概念,比如风险偏好、机会成本、激励机制、行为经济学中的非理性选择等。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框架化,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分析:
一、风险与收益:理性选择背后的“人设投资”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hoo enoic)中,每个人都会在成本与收益之间做出理性选择。一个人选择“做十全十美的好人”,这看似是一种道德追求,但从经济学角度看,也是一种回避风险的选择。
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这种人更倾向于稳定的社会评价,而不愿意在行为上进行高风险的博弈,比如表达真实意见、挑战权威、参与竞争。这是一种典型的低波动但低收益的投资组合,类似于把人生押在国债上,而不是创业或者炒股。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st):不去争取、不去表达,意味着他放弃了可能获得更高地位、更大影响力、甚至个人幸福的机会。这种“做个好人”的选择,其实是把时间和资源投入到“社会接受度”这项资产上,而不是创造性、自我实现、冒险精神等资产上。
二、博弈论分析:做“好人”是一个纳什均衡?
从博弈论角度看,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如果都倾向于保持“中庸”“不惹事”,那么这种状态很可能是一种纳什均衡(nash eilibr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