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标准化制造规范以前还从来没有人尝试着使用在船舶制造业上。
不过,没有人尝试使用,并不意味着以前没有人想到过在船舶制造业中推广这种可以提高船舶制造度的新式工艺,
在1战之前,对于海军舰船技术进步比较敏感且充满想象力,又有切实需求的皇家海军就曾尝试着在英国造船业中推行标准化制造规范。
但是问题在于要想推行标准化造船规范就必须先改造英国的造船厂,而各船厂的工艺、设备都并不完全相同,包括船台与滑道的结构与尺寸,这些关系船舶制造的关键工艺和设备在英国无法统1起来。
新的标准化造船规范就意味着新的工艺,对于英国这种老牌海军强国和造船强国而言,改造旧式船厂往往意味着必须投入大笔资金,尽管皇家海军有心,但战时扩充舰队疯狂的吞噬了造船产能,英国也就不能接受现有的造船厂停工升级装备,最终皇家海军的这个设想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中国就与英国不同了,中国的造船工业造1战之前之前比不上英国的1个0头。
对于造船工业1片蓝海的中国来说,推行这种标准显然是更容易的。
而在欧战期间,中国又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承接了英法德德国的许多商船订单,充足的需求也就促使民船造船业的快速发展,尽可能采用标准化流水线造船规范,用最廉价的成本建造商船以谋取足够的利益也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
而且,战时对于商船的需求并不那么看重质量,这也为因早期流水线作业而产生商船质量问题的造船厂免去了1大麻烦。
再加上中枢政府1贯的强力手腕,推行标准化造船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
中枢根据各地造船厂发展情况制定广泛适用的标准,并将其推进到整个与造船业密切相关的产业链,以较小的资金投入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只要前期打下1根标准化的钉子,尚不成熟的行业就会自行向这方面靠拢,并进行优化,无需政府时时刻刻投入,这也是后发国家的1个优势。
在这种标准的推动下,从2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任何1家造船厂在接到原料之后,可以迅速根据图纸建造船只,而且在必要的情况下,不同的船厂可以分别建造轮船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