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各种方式增加,实际上也就是双方互相试探,构建互信的1个过程。
该过程直接促进了该博览会的诞生,在主要参与国中——英联邦各邦国以及瑞典、挪威、丹麦、葡萄牙、埃及、伊拉克、阿根廷、巴西等国都是英镑集团的成员。
这些国家的货币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信贷和其他账务1律用英镑结算,资金转移不受限制,各国的外汇准备金、黄金都存入伦敦各银行,以供国际清算之用。
由于大萧条,国际贸易呈现出了明显的集团化的特征,因而馆区的分布也有所体现,呈现出5角星布局,除了中亚、兰日等与中国保持密切关系的国家和英镑集团,法俄可以看作1家,俄国的卢布与法郎挂钩,德国与红色国家1侧,美国自然也列席1侧。
而在贸易交流的掩护下,中国与英法德接触,开始商讨“应付全球经济衰退,振兴国际贸易,以及稳定国际货币”。
其内容完全与伦敦经济会议1致,只不过位置换了,保密工作也吸取了上1次的教训,由各国达成共识后,先由中国单独与美国交流,取得较为稳妥的方案后,再召开会议,订立条约。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毫无疑问能够掌握相当的主导权,而这种主导权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1932年的短暂窗口中,由于美国工农业产值萎缩了1半左右,中国成为了第1大工业国,德国则紧随其后,位列第2,而且中德在这方面具有共同利益,中德贸易渠道就是中国在大萧条时期的贸易的理想模板,不灵活,但好用。
中德两国的工业产值和市场,以及依然保持着增长的经济就是这场会谈的压舱石,是与英法谈判的底气。
而到了具体的谈判层面,建立特殊平台,打破关税壁垒,是各国的共识,而主要问题还是国际贸易的结算问题,到底采用什么货币,这是谁都不能说服对方的。
英镑诚然是呼声最高的,但法郎、华元和马克也各有各的路子,各国凭什么抓1把英镑在手中呢?
而发明1种国际货币的声音也不少,但这件事看起来很美好,但太麻烦了。
最终,中国还是决定将中德贸易中的方法推出来,在中德贸易中,双方虽然用华元进行结算,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