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使他们不能东顾,但这一点显然不可能完全实现。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促使各国陆军竞赛,激化欧洲矛盾,也是一个选择,只要陆地上开打了,以英国如今的实力,海军再多也没用。
全扔亚洲来又怎样?
无根之水罢了。
另一方面,如果法国人真太菜,一下子被德国人干碎了,虽然现在大部分人都不太相信,但如果真的发生,那么局面也会很糟糕,而且,只要德国人脑子不抽风,法国变成“巴黎公社”后,磨洋工的概率还是比较小的,届时欧洲局势就很难估计了。
保罗·雷诺在动身之前,内阁中已经达成了共识,除了留出一定时间给予法国企业转移资产,更重要的任务是谋求阻隔中德贸易的机会,尽可能的削减中德之间关于战略资源的交易量。
东方汇理银行等洋行的投资能够很快的周转撤出,而一些固定资产无法做到,这里毕竟是法国的殖民地,而不是在“主权国家”,政府总是有资产的。
按照内阁的预计,大约12~15个月就能够撤出绝大部分资产,但在雷诺看来,给各方6~8个月时间完成改组就已经足够了,这些资产也会成为中法之间的一根纽带,将维持殖民地的投入甩给中国或者哪个将要成立的国家,而法国将利用先天的优势继续在这片殖民地上赚钱。
或许一些公司的利润会受损,但总体上法国政府依然是受益的,杜梅改革能够维持殖民地的收益,但为殖民地打仗的钱,殖民地可担不起。
因此,在简单的敲定一些方面的合作,谈判的方向迅速转向了针对德国的方面。
相对于德国来说,中国的战略资源有不少,猪鬃、桐油和钨矿自然就不必说了,欧洲的葡萄牙对德国有钨矿禁令,使得德国只能依赖中国的钨矿,而另外两个更是其他国家难以生产的。
还有一些并非中国独有,中国也不是最大的生产国,但相对于德国来说依然是独有的,比如橡胶,全世界九成以上的橡胶都产自亚洲,英法荷都对德国有橡胶禁令,虽然荷兰人并不太守规矩,但至少在明面上意味着全世界八成的橡胶都跟德国说再见了,而南美的产量太低,因此德国所能依赖的合法渠道也仅有中国。
除此之外,云母等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