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相当清晰。
在本国,海军中的部分人也认为,传统的战列舰已经不存在了,战列线已经消亡了,如今的战列舰已经成为了全能舰,为了配合舰队行动,战列舰的航速要提高,各种各样的火控设备、高平两用炮、防空炮群、无线电设备等也纷纷上舰,更多的防护和更稳定的布局也成为需求,甚至于在必要的时候,战列舰所携带的水上飞机还需要给舰队提供大范围的侦察。
而基于此判断,德莱特等人迅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受制于排水量的舰船稳定性和适航性就不必讨论了,当年要是黑龙江号等造到四万吨,适航性根本不叫事,只不过可惜她只能维持在35万吨上下,随便一改造就超标。
比如前段时间海军拟计划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现代化改造,这还只是英美标准的改造,而不是日意那种大刀阔斧的改造,标准排水量就已经直逼三万八干吨了。
首先,在舰体上,德国人最看好的莫过于那套水下防护系统,通过使用特制膨化沥青替代一部分液舱液,既能够更好的吸收爆炸伤害,也能够加强舰艇的稳定性和复原性。
这对于缺乏护航舰艇的破交任务来说,显然十分重要。
其次,德国人对于该舰的防护有别样的见解,他们认为战列舰应在首尾等次级防护区也应当具备较好的储备浮力和防护储备浮力的能力。
这本身倒是没有错,历史上美国人为衣阿华设计了尾部防护舵机和传动轴的次级装甲盒,在蒙大拿上也有装甲管道保护传动轴,而英国的前卫也有大范围的次级装甲带,这实际上都反映了战场防护的需求。
对于这一点,单启云等人倒不意外,海军内部的设计也逐渐提出了次级装甲盒的准备,更有一部分人颇为大胆的提出了将主装甲带设置在船壳板外保护水密的设计。
但德国人的应对措施让人一言难尽,艏艉齐备的装甲盒倒没有什么问题,只是一个取舍的问题,但穹甲防护之类的设计就真的不能理解了。
对于这套想法,单启云等人也只能笑笑,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