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打击。
而荷属东印度的石油产量接近800万吨,突击也更容易取得成功,虽然由于当地的原油较轻,相比于巴库这些油田更容易被轰炸破坏,但只要前期没有问题,美国想要组织战略轰炸还是不容易的,在战争中保存75的原油产能应当是比较乐观的。
这样的话,总产能也就有1200万吨,足以支撑军事行动。
但,如何突击也是一门学问。
历史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人与荷兰人在第一时间就下令破坏当地的采油、炼油工厂。
当姗姗来迟的日本人攻占了资源产区以后,就发现原本梦寐以求的石油设施都被破坏得七零八落了,便开始了大报复。
帕默西亚与达吉亚塔的油田共有大约七百个钻井,原本每年可以出产六百万桶石油,但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么愤不已的日本人处决了俘虏的荷兰人作为报复。
在巴里巴潘同样如此,荷兰人炸毁了当地每年可以精炼五百万桶石油的大型炼油工厂,于是战俘们也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屠戮。
为了修复这些设施,日本人不得不千方百计的动员、征召和集结了全国接近七成的石油工程师和技工,前往荷属东印度,但由于技术匮乏和盟军的轰炸,油田的修复工作一直到战争后期才大体完成。
论修复,本国固然能够比日本人快得多,但这也需要时间,军部也为此提出过许许多多的办法来尝试避免和减轻这种情况。
虽然南洋的华人较多,但从本世纪初开始,下南洋都是自由移民,大多从事的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荷兰人更喜欢用契约劳工(类似奴隶),因此华人在石油行业中的占比并不高,主要担任低级技术岗,指望依靠这些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打辅助都有些困难。
因此,首先考虑的是在工厂中安插己方的特工,拉拢一些华人和其他人,组成内应,阻滞命令传递,拖延时间。
而最主要的还是奇袭,在之前,国防军是打算通过伪装和部署,秘密向当地部署奇袭人员和武器装备,在战争爆发前临时组成小分队,实施突击,拖延破坏工作。
而这两年空军和空降部队的发展,又促使军队将目光放在这上面,打算在战争刚一爆发时,就立刻向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