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师把《语诊》练习册发下来了,让同学们拿回家给家长看,还要签字。
《语诊》是一本练习册,老师在课堂上带着同学们一起做,然后收上去批改打分。
老师的打分分为“优良中差”四类。
如果写得又对又好就能得“优”。
如果只是出了一点小错误那就变成“优减”了。
如果是错误很那没准就只能得“良”甚至是“中”和“差”了。
要想每次都得“优”也并不是那么容易,不但得写对,还要写好,必须工工整整的。
如果写得不规范让人都看不出来是什么,那就算自己心里会写也没用,没准儿就得扣点儿分,得个“优减”,那就可惜了。
爸爸看了我每次做的练习,发现我基本上还都做对了,而且写得挺工整。
看来我确实是上心了,表现不错,值得表扬。
我只有两次练习没能得“优”,而是得到了“优减”,因为各有一处小错误。
我说那两个地方其实自己会,就是写得时候写得太浅,结果老师在批改的时候没看出来,就给判为错了。
爸爸说别管是什么原因,写得不清楚让别人看不明白那就等于是错了,不应该找“客观理由”。
而是应该“总结”这个过程和结果,多“反省”自己,以后再写的时候就要避免这种问题再次发生,再写的时候就得得“优”了。
不过妈妈说,得不得“优”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得优”,而是为了学到知识。
谁也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下次别犯相同的错误就行,最后这点妈妈倒是跟爸爸“不谋而合”了。
其实我还是挺在乎有没有得“优”的,如果差一点点没能得“优”,那我会觉得非常“遗憾”。
看着老师用红笔给打的“优”那该多开心呀,而看着“优减”和看着“优”的感觉能一样吗?!
爸爸说他小时候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上小学第一次交练习本让老师打分,老师给打了个“优减”,原因是有一个拼音字母写得不规范。
为此爸爸还专门拿着练习本去找老师“理论”呢,非让老师给改成“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