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的学科地位,并且英语成绩不再列为大学毕业的必要条件。
这个代表提出这个提案的主要原因,一是现在的学生为了学好英语,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家长也花了很多钱给孩子报英语学习班。
据统计所有学生花了10的精力来学习英语,但未来毕业后只有10的学生用得到学来的英语知识,“性价比”实在不高。
二是现在科技发达,已经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的“语言翻译机”被发明出来。
完全可以通过工具来实现日常交流,不一定非要人人都很深入地掌握英语知识。
这个提案一提出来马上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支持的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确实花费了太高的成本和太多的精力,又是花钱报班、又是费力考试。
但是毕业后如果你不出国、不去外企工作,就基本上用不到英语,这个“投入产出比”确实太低。
而反对的人认为,翻译工具毕竟不能代替人脑处理所有的语言沟通问题,关键时刻还得靠自身具备的英语能力。
况且中小学阶段正是语言学习能力最强的时间段,现在不学的话以后再学就费劲了。
爸爸妈妈也因为这个问题而争论了一番,妈妈支持反对的意见。
妈妈说学好英语还是有用的,毕竟多掌握一门语言以后就会多很多机会,毕竟“技多不压身”嘛。
而爸爸更倾向于支持的意见,爸爸觉得像语言这种工具类的技能,以后完全可以利用ai技术来更好地提供支持。
学英语的精力和成本更应该用于艺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的提高,那才是ai和机器永远都无法替代的。
我当然持拥护态度,估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举双手赞成”吧。
毕竟少一门主科能减轻好大的压力,以后各种考试都可以轻松不少呢!
其实“世事无绝对”,对英语学科不能单纯绝对地说学或者不学、考或者不考。
人家代表也没说完全不学呀,只是说要减少比重、有针对性地去学。
而且空出来的时间也不是说就“放羊”了,而是说要增加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学习时间。
不过我也先别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