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还是蘑菇,对他们来说都是草,只是给牛羊吃的。
至于鹿角之类的,生活在山边上的许多是知道其价值的,但生活在深山里的牧民并不清楚。他们世代放牧,哪怕是到二十世纪末和外界接触也不算多,因此对这些东西并不是很在意。
到二十一世纪十年代的时候,这些牧民和外界接触多了,才开始慢慢用身边的资源换钱,最开始的时候,一袋子五十多公斤野蘑菇,就换五十块钱,你敢信吗?这可是二零一五年左右。
但再往后一两年,旅游的人多了,哈萨克小朋友就开始牵着自家的马到景点挣钱了,而再往后山边的牧民在雨季就能提着一袋袋蘑菇按市价给游客卖了,新鲜的巴楚菇一公斤一百,新鲜的羊肚菌一公斤一百八到两百,甚至更高。
而城市街道里也能看到少数民族人推着板车卖苜蓿、卖芨芨菜等,价格还不低。
扯远了。
李龙看了一圈,碰到了那个卖粮食的摊主,那位还认得李龙,招呼了一声:
“今天咋没开拖拉机?”
“震得屁股疼,”李龙开着玩笑,“休息两天。”
摊主也没当真,聊了几句,李龙离开。
他又骑车去了文化宫,转了一圈,找到了票贩子曹六。
“大哥,好久没见了啊。”曹六对李龙还是很有印象的,而且让他很感激的是,李龙告诉他倒票还有市场。当初他是没啥信心,李龙算是大客户,既然人家说了他也就信了,没想到接下来票还继续在用,特别是这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出来后,工业票需求量大增,他又小发了一笔。
不过再过一两年,北疆轻工业发展起来,基本上生活用品就不怎么用票了。
所以李龙在从他这里买票的时候,也提醒他要转行了,这票啊,慢慢的就吃不开了。
曹六听了李龙的话,开始想其他的路子。这两年他也攒了点钱,眼下商品经济时期,各种物资都缺,想找条发财的路子,对于他们这些消息相对灵通的人来说还是不难的。
李龙买了一些票,这是打算明天从百货大楼那里买生活用品的。他觉得像孙家强这样的人肯定是缺生活用品多过缺钱。毕竟进山一趟不容易,让他们背着生活物资进山,也背不了多少。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