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不错,但拐向米泉阜康的时候就没那么好了。
到米泉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下来,他们咬咬牙把拖拉机开到了阜康,实在开不动了,在这里住了一晚上,第二天赶早开回了奇台。
有了收割机,两家人已经开始憧憬着明年美好的生活了。
又卖出两台收割机,净收入是三百四十元。先前李龙在奎屯花了近两千块钱把这五台原型收割机买了回来,眼下已经出去三台了。
如果再加上卖黄羊皮的钱,那本钱差不多已经回来了。
他相信这两台收割机也不会在家里放多久。农民中大多数都是随大流,并不知道从哪里获得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有些人哪怕会看,但也很少能从中提取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来。
但极少数还是有这个能力的,而李龙拿回来的收割机本身也就是卖给这极少数的。
中午饭吃过,李龙便去买了一个铁炉子,回来安装在了玻璃房里。
这时候铁皮炉子并不算贵,北疆大多数人家家里都有。也有买不起或舍不得买的,那就会用泥巴和拓好的土块糊一个,当然,炉篦子还是得用生铁的。这玩意儿自己没办法搞。
把炉子固定好后,接下来就是砌那种半地龙半火墙的长条式取暖加热设施。砖制的和土块制的各有好处。
砖砌的热得快,凉的也快。土块比砖墙厚,热的慢,凉的也慢。
可惜院子里只有砖没有土块,李龙便只能砌砖的。
下午没有客人,李龙一趟趟抱来几百红砖,直接在玻璃房里和泥巴,把火墙垒起来。这个火墙技术含量没那么高,只需要中间加几个有缝隙的隔道,不让烟火窜那么快就行了。
最后再把和炉子一起买的烟筒子砌在火墙最后头上面,顶上去掉一块玻璃,把铁皮炉筒子穿上去,再用木头板子把缝隙给封住。
因为有三米多长的火墙过滤,最终从烟囱里跑出去的就是热烟,已经点不着那些木头了,所以李龙也不担心。
把这一切弄好,李龙去弄了一炉子炭,把炉子架着,他要看看烧一炉子炭,能热多久。
毕竟这玻璃房太大,他在想着等明年夏天是不是隔一隔,隔成几个房间,这样只在一个房间里种菜,热量也能集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