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得再做一身……”杨苹苹加快了手头的动作,“晓霞要生的话,还得几天吧?”
“是得几天。”
“那来得及。”杨苹苹放下心来。
她把手头的这个缝好后,立刻进屋,在案子上开始裁布。
现在有陶大强看着孩子,她正好专心做。
四小队的有些人感觉不到,杨苹苹家就在三小队,感受的太清楚了。
虽然两个队就是隔着一条苇沟,但两边的生活不说天差地别吧,至少普通家人生活,那真就不一样。
四小队这边,几乎家家户户,一年四季,日常生活是不怎么缺钱的——不是说真到了小康财务自由的那种不缺,是日常买个油盐,补充日用品什么的,真就不缺。
都说生活是量入为出,三小队是真的就量着花——一年到头,真正能有钱的,就是麦收季,和秋天其他作物熟了收了卖了之后。
冬天虽然偶尔也能有个进项,但绝大多数人是真就没那个能耐,也没那个心思去搞其他的。
所以一到开春,要买农资,种子化肥都得准备,机耕费水费,孩子上学的杂费等等。
都是要钱的。
日子比头几年好过,但也过得紧紧巴巴的。
有人串门甚至还在怀念生产队时期,说那时候至少种子化肥啥的不用自己买。
当然,这也是个笑话,眼下天天吃细粮,那时候天天吃粗粮,肯定是进步了的,但三小队在花钱方面,就和其他大多数村子一样,一年是比一年好,但比四小队还是差的远。
四小队这边,日常情况下,家家户户都是有余钱的,就说一个最简单的衡量,四小队的自行车数量是三小队的两三倍不止。
拖拉机没法比较,到现在三小队还没一家买了小四轮拖拉机呢。
杨苹苹时不时的会回娘家,所以感触最深。自己的娘家算是在三小队不错了,但过得真不如四小队普通的人家——
归根结柢,就是李龙每年至少三次,会给四小队的人搞来活,让他们挣到钱。
说实话杨苹苹是真心想不通队里为啥还有人说李家的坏话。她不止一次在娘家村里听到村干部说如果自己村里有李龙这样的人,那不得把人给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