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银行监管部门的摸底排查,嗨航方面解释说,嗨航的并购并不盲目和鲁莽,全都是嗨航主业的延伸,一直围绕着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没有偏离过方向,全都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并没有像其他企业买个俱乐部那样的东西。当然,办公大楼、不动产也买了几个,因为嗨航原来有不动产公司。
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分别为:航空旅游、现代物流、新金融。在这一战略指导之下,飞机租赁、船运、酒店、金融机构等均位列收购目标之中。嗨航酒店内部流传着一种说法,“嗨航的飞机飞到哪里,酒店就收购到哪里。”
在走出去的华国民企中,嗨航曾被认为是更精明的收购者。据外界总结的嗨航并购规律,其绝大多数的收购持股比例都能实现全资、控股或成为第一大股东。这是能左右对方命运的持股比例,嗨航因此能对被购资产有更大的掌控权,令其发挥在必要时支撑其他业务的作用。
但是,在去年6月份监管层警示后,嗨航还是进入了资金紧张的困境,最终为之前的激进并购付出了代价,这或许是王坚始料未及的。同年9、10月份,嗨航的管理层感觉到境内境外的银行流动性都下不来了,只有出没有进,这个时候真正感觉到严寒降临了。
银行行长们纷纷发消息问风波传言,然后说,嗨航贷款要放一放,缓一缓,等一等。一放一缓一等,好几个月没人敢给嗨航贷款。任何一家企业只要你是有负债率的企业,都过不了日子。而嗨航集团2017年的平均负债率只有59,嗨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么低的负债率。
而且2017年的那场舆论风波之后,外界对嗨航的看法显得越来越悲观。嗨航举债加杠杆迅速扩张的模式、高负债率、复杂的融资策略以及将杠杆用到极致的做法等等,市场抱有越来越多的质疑。而这种质疑加剧了嗨航这种商业模式所蕴含的经营风险:一旦遇经济下行逆转,市场或政策环境突变,企业危机爆发的几率就大大增加。
对于一个拥有500多家子公司、两三千家关联企业、资产和负债都超过千亿元的庞大集团,人们本能的疑虑在于,这类集团在资金的使用上如何能清晰隔断?是否存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一旦某个子公司资金链断裂是否会导致整个集团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