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说?”普安道:“目下说了也一样。”众人哈哈大笑。
普安看向张明远、费无极、陆九舟,微微一笑,拱手道:“做晚辈的喋喋不休,你们长辈居然不插话,这是为何?”
陆九舟道:“听你们喋喋不休也是受益匪浅,我们何必再多嘴。”
普安素闻夏国剑的名头,可还是不大相信,故而不死心地追问起来:“夏国剑莫非比我中原宝剑还名不虚传,还望师父、师叔赐教?”
费无极缓过神来,笑道:“普安,你小子喋喋不休,为师都哑口无言了。这夏国剑不说也罢,想必的确没我中原宝剑声名远扬。只是夏国剑颇为独道。为师也不知道独道在何处,只是苏学士赞不绝口,后人自然就信以为真了,想必夏国剑也的确不错,不然以苏学士这般大文豪,如何会抬爱西夏的东西,是也不是?要知道,苏学士最是对我大宋歌功颂德,予以夸赞,这大江大河在苏学士的文章词句里,皆是如诗如画。”
余下道:“师父,您怎么说?”
张明远道:“为师去过西夏,也见过夏国剑,的确名不虚传。不过也就一把宝剑而已,只是苏学士赞不绝口,仅此而已。”
子午笑道:“苏学士如何赞不绝口?”
陆九舟道:“西夏党项人善铸剑,其剑锋利无比,至为名贵。苏东坡都极为欣赏,听说有一次还让晁补之作歌赞扬,这晁补之是苏东坡的学生。老师面前自然要好好表现,故而有‘试人一缕立褫魄’,之句传世。”说话间点点头,掷地有声之际,赞不绝口。
子午并不明白这话有何妙解,随即追问开来:“陆掌门,此话何意?”意欲了然不惑。
张明远等人点头笑道:“江湖流传,见血封喉,便是如此。”顿时深以为然,豁然开朗。费无极道:“不错,夏国剑的确名不虚传。”
武连挠了挠后脑勺,一怔,马上惊道:“想起来了。”余下笑出声来:“怎么了?一惊一乍。”
武连道:“我那日见太子殿下随身就佩戴着一把剑,说是兴庆府来的,他告诉我们说,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夏国剑。”
子午、普安、余下也想起来了,顿时喜笑颜开齐声道:“不错,太子的确佩戴了夏国剑!”
陆九舟笑道:“听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