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他在这个世上仅有的物质财富。
可他却留下了一共13万元的70张存折给学生,那一张张存折上一共有398次存款记录,记录着郭老师清苦一生的轨迹。
床头的笔记本上记录了他的遗愿:存款做助学基金,遗体捐献做科学实验。
那些存折和笔记本轻飘飘的,薄薄的纸张像羽毛一样轻,却又沉甸甸的,重若泰山,沉甸甸地压在人们心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这就是苏妍记忆里,郭老师的一生。
他是苏妍十多年的学生生涯里,见过的最纯粹、最无私的老师,是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拥有无私奉献的师魂。
每每想起郭老师,那些赞美春蚕和蜡炬的诗句就有了实体。
这样的人或许在现实生活里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嘲笑。就像郭老师,明明每个月有着不错的工资收入,却一分都没有花在自己身上。吃穿用度,都是捡来的,不用花钱的。就连吃饭,都不舍得点炉子,宁愿吃冷饭,只为了省下那一分分钱,多帮助一个学生圆了求学的梦。
……
经历过后世纸醉金迷的优渥生活的苏总,求学的初心是什么?她早就忘记了。努力上学,只为了能跳出农门,跳到大城市里,过上优渥的生活,改变人生的命运,这应该是很多农村孩子上学的追求吧?
当物质生活极其匮乏时,人们努力奋斗只为了过上好日子;当过上好日子了,又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
苏总经历的那个时代,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就是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笑贫不笑娼的年代,人们追求成功,金钱财富成了衡量人们是否有价值、是否成功的标志;权利和地位成了衡量是否值得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筹码……
当扭曲的价值观成了常态,再反过来看郭老师这种牺牲自我、照亮他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总会让苏总那个时代的人无法理解。
虽然身处尘嚣之中,但这毫不影响苏妍对郭老师的尊重。她也曾是从穷苦的农村走出来,纵使后来登上高位后过上了优渥的生活,但是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