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今名人传 > 第34章 刘禅:平庸守成,大智若愚(4/6)
臣们意见分歧严重。主战派主张坚守成都,等待姜维的救援。他们认为成都城防坚固,只要坚守一段时间,姜维的军队就有可能回师救援。而主降派则认为,蜀汉已经无力抵抗曹魏大军的进攻,投降是避免更多伤亡的唯一选择。

    在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刘禅最终选择了投降。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复杂的。从军事角度来看,蜀汉的军事力量在长期的战争中已经消耗殆尽。姜维的军队远在前线,无法及时回援。而成都的守军数量有限,难以抵挡邓艾的精锐之师。从政治角度来看,刘禅对蜀汉政权的前途感到悲观。他认为,即使能够坚守成都,也无法改变蜀汉灭亡的命运。此外,他也担心战争会给百姓带来更多的灾难。他不愿意看到成都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蜀汉的灭亡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蜀汉的官员和百姓对刘禅的投降感到痛心和失望。他们认为刘禅的这一决定是懦弱的表现,辜负了刘备的期望和诸葛亮的心血。而曹魏则在灭亡蜀汉后,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三国鼎立的局面被打破,历史的车轮向着统一的方向滚滚前进。

    公元 263 - 271 年,刘禅投降后,被迁至洛阳。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他开始了自己的被俘生活。曹魏政权给予了他一定的待遇,封他为安乐公。他在洛阳有自己的住所,生活上还算安逸。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无奈。

    在洛阳的日子里,刘禅的言行引起了后世的广泛争议。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乐不思蜀”的典故。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了一些蜀汉的歌舞表演。在场的蜀汉旧臣们看到熟悉的歌舞,不禁想起了曾经的家园和辉煌,纷纷泪流满面。而刘禅却表现得十分开心,甚至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这样的话。这一言行被许多人视为刘禅昏庸无能的表现。他们认为刘禅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完全沉浸在眼前的享乐之中。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禅的这一言行也可能是他为了自保而故意为之。在敌国的统治下,他深知自己的处境危险。如果他表现出对蜀汉的怀念和复国的念头,很可能会引起司马昭的猜忌,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因此,他选择了用这种看似糊涂的方式来麻痹司马昭,以求得生存。这种解读虽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