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场也统一了。沈飞看过秦晖的研究著作,秦汉时民间各地方就已经多姓杂居了。西晋北方五胡乱华以后中原国内市场受重创破坏,原来的边疆地区,江南和四川因为掌握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人口避难迁入却是繁华了起来。九品中正官制和士族形成是一波小回流,经过黄巢“天街踏尺公卿骨”和唐末五代的战乱以及宋代科举制扩大也瓦解了。
近代兴起的所谓“宗族”是明代中期以后开始的风俗,之前制度规定只有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可以把自己家里祖宗十八辈都供奉起来,普通人家最多供奉到高祖一辈,嘉靖年间经过夏言的建议才放开了这种限制,供奉祖先的风气才在民间蔓延开来,成为近代民间宗族的起源。以朱熹总结的《吕氏乡约》为基本组织结构,不过如果宗子本身能力不足,那顶多也就是在祭祀时主持一下,日常管理和产业经营还是掌握在其他人手里,有企业性质。
明代中期开始是民间结社极多的时期,各种各样的文学流派结社、经济结社(如颜钧的萃和会、何心隐的聚合堂)、行业结社(比如隆庆二年成立的被《中国科学技术史》称为世界上第一个民间科技组织的一体堂宅仁医会)、政治结社(复社),那些所谓的宗族不少都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也是结社的另外一种形式。清军入关以后更是如此,民间结社害怕被当成反清活动,就改头换面,以结成宗族的形式出现,其中就以广东为最。
清军两次进入广东大肆杀戮以后,广东就已经没有完整的宗族了,当时的宗祠都是合族祠,规模大到几县,称为“众人太公”,而且大多是编出一个祖先的虚拟宗族,实质是结社。沈飞见过最极端的一个例子是“鸡骨太公”,把吃剩下的鸡骨头用布包起来装进盒子放到房梁上当成太公供奉起来结成一个宗族,这是珠江三角洲虚拟宗族的普遍特点。
除了合族祠,还有家祠,称为“私伙太公”,这个更加离谱,大部分供奉的不是祖先,而是活人。在仕途或者经营工商业有所成就升官发财的人很多会给自己建一个作为个人的显赫荣誉标志。到了乾隆年间,合族祠也有了禁令,就又改头换面,称为“书院”、“书斋”、“书舍”,以私立大学、私人图书馆等学术机构的面目出现,原因就是当时珠江三角洲文化很普及,这就是《海陆丰农民运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