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一个例子说李之藻也承认有官绅滥用优免,那因为优免导致的投献土地,造成官绅兼并土地现象也是有的,嘉靖和隆庆时首辅徐阶兼并了三四十万亩土地就是一个例子。
李之藻有些无语,说徐阶哪里有三十万亩土地?他当上高官后确实不不少人投献土地,但是最多时一共也只有三万亩土地,徐阶自己给人书信也说了,都记载在册可以随便调查。而且以徐阶的势力收三万亩地的田租都很吃力,别说三十万亩了。有些所谓投献只不过是在徐家挂个名而已,不是那些田地就真是属于徐家所有的。
崇祯脸色更加不好看了,这时本来一直在旁边听着的罗雅谷忽然开口说,关于这个投献,他有些疑惑,他是西洋人,对明朝的有些事情确实不大理解。崇祯又问起了他的疑惑,罗雅谷说这投献是指有人自愿把田地献给那些有优免权利的官绅或勋贵,当他们的佃农以逃避徭役是不是?崇祯点点头说应该就是这样。
罗雅谷说那他就不明白了,明朝田地对应的徭役税按每亩三升来算,不过是南方亩产量百分之一以下,北方亩产量也不过是三十分之一以下。而佃农要交纳的田租,一般是五成,就算是轻租也有三成。怎么会有人为了逃避这么一点徭役税宁愿支付五成或者三成的田租呢?
崇祯“呃”了一下,也说不出什么话了,这个问题他也难以理解。后世有些史料只是笼统解释徭役太沉重,可是这是不成立的。徭役税无论如何不可能达到成的地步。支吾了半天,崇祯想到一个解释,说或许就如刚才李之藻说的,一些投献只是挂个名,给被投献的官绅或勋贵支付一笔少于徭役税的钱就行了,比如本来一百亩土地要交三到五两的徭役税,投献以后,只给被投献的官绅交一两银子就行了,对外说是投献,这样双方都有好处。
罗雅谷点点头认为崇祯这个解释很合理,不过他也有一个解释,他是从刚才汪汝淳和李之藻讨论里说的收租难得到的启发,他猜测有些投献的人,并不是自耕农,而是田主。这些田主没有多少权势,佃户经常故意拖欠田租,田主要去打官司也不容易赢。这样的地主,要是把田地投献给官绅,让有权有势有家丁的官绅收租,他再从中获利,既免了收租难的麻烦,又能有稳定的收入,这样的投献还是有利可图的。罗雅谷也说得逐渐兴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