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门类的产业链上下游工厂都蓬勃建设,农场数量也在不断扩张,所有经济单位都按国家、部、局、企业四级垂直管理,统一由中央计划委员会规划,地方政府是插不上手的。原料和需求,产品数量和质量、种类都按人口、地域民俗和社会心理学提前估算。
人的日常消费都有偏好习惯,不会每天都变化,一个月至少有二十天主食相同,其他日子可能想换口味,就按这个比例估算多产出30~50左右富余量拖底,即使难免还有部分积压,也比市场化产能过剩浪费少,还可以由沈飞存入空间或卖给系统。
产品质量除了检测机制除了本企业内部控制以外,还要接受下游企业检测,否则出了事也只能为上游企业背祸,日用品还有了消费者定期评价体系,虽然没有淘宝那么方便,用上护法道兵对老客户体验两个月统计一次还是可以的,作为调整产品和奖惩员工的依据。
在人们还饥寒交迫的时候,获得温饱就有相当高的满意度。可是温饱基本解决了以后,继续增加生活物资激励效果就会逐渐递减,要维持工作热情就要有别的办法,定期统计工作成绩,末位“淘汰”是不可能的,就安排扫厕所、清理垃圾等惩罚性事务。
更狠一些的可以安排去边远地区的下游工厂,时间按表现数月到数年不等,期间各种福利待遇调低。对于工作出色的就进行相应的奖励、进修或提拔,有了基本保障以后物质增减反正作用不大了,只是象征性的,其他奖惩手段才发挥主要作用。
下力气最大的还是培养和引导人们对各行业科研、文艺、思想的研究兴趣,不过科学、文学、艺术、思想家养成之后,钻研起来是废寝忘食的,根本不需要奖惩机制监督,相反只能起干扰作用,在各个学校由知名教育家按各自的思路管理,激发研究热情。
后来成长为知名大家的人可以参考历史名单,对已经激发出研究热情的人,除了科学部分暗中提点,避免在科技树上走太多弯路,其他的都放任自流。提供一切研究条件和待遇,不规定研究任务,是教师的连教学工作都缩减或取消,完全自主研究。
对于还没有激发研究热情的人,为了避免无聊,在业余时间引导学习各种知识,开展一些从日常小事和国际国内大新闻的讨论,从评价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