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朝廷的收入,这段话又为他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要是按照这个思路想下去,他堂堂天子,整个大汉的君父,自然有义务从那些富豪之人那里分些钱财给贫苦之人。
刘彻想了一会,觉得自己越来越高大,比那些儒生们所谓的大义更加高大。
看着刘彻的神情,陆鸣心中安定下来,如果是穿越到明末崇祯时期,他绝不会说这些话,因为崇祯没有这个觉悟和水平。
整个封建王朝时期,朝廷一旦缺钱了就要加税才是比较常见的操作,比如明末的崇祯,缺钱就加税,越加税造反的人就越多,平叛就要花更多的钱,收更多的税,于是就有更多的人造反。
而刘彻则敢于对整个经济体系动刀,无论是谁,都要把钱财贡献出来,为他的大业贡献力量。
一方面是两者的实力不同,无法采用相同的政策,毕竟能让大明皇帝易溶于水的文管集团,在此时还没有诞生。
另一方面是观念的不同,刘彻才不会优待那些东林党,听他们满口虚假的大道理。
这样的人才能了解税收的调节作用有多么重要
要是有人用东林党那一套对付刘彻,一定会被杀得人头滚滚。
刘彻在收拢人才方面确实做到了不拘一格,给很多人提供了当官的机会,但是他杀起人来也是不拘一格。
汲黯就曾经劝谏:“陛下求贤甚劳,为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
你求取贤才非常辛苦,还没等发挥人家的才干,有点错就把人杀了。随意诛杀这些有限的贤才,我怕天下的贤才将要被杀光了,陛下以后和谁一起治理国家呢?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汲黯说的没有问题,读书人很少,读书又很难,人才的成长速度比不上刘彻杀人的速度。
你这边没等学会几个字呢,那边的屠刀已经收割了一条人命。
可刘彻的应对更绝,“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简直就是古代版的,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只是刘彻更加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