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方向。

    五点左右抵达学校门口后,下车的刑警们立刻分成两人一组,主要在对应的放学点走访家长,另有两组人前往走访询问其他家长。

    自然,他们手里分别拿着郑秀梅和杨晓娟,以及她们孩子的照片。

    换了个调查思路,事情一下子明朗了。

    经过大量的询问,警方终于找到了目击者。根据郑秀梅儿子班级的一位家长回忆,他看到过郑秀梅在马路边教训儿子。

    原因则是郑秀梅儿子考试成绩下滑了,在郑秀梅接孩子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叮嘱了一句。

    另一边,育贤小学的调查结果,和之前了解的情况一样。

    杨晓娟儿子放学后想要买路边摊的土豆饼,杨晓娟不同意,小孩子不高兴闹了一会儿,被其拉到一旁单独教训。

    两件事,一个在郑秀梅遇害之前的第九天,一个发生在杨晓娟遇害前四天。

    这是两个重大发现。

    如果按照张旸分析的动机,加上时间接近,这两件事就是强有力的证明。

    但仅仅是这样么?

    目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现在掌握的线索,很有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

    可是……嫌疑人呢?

    他是做什么的?如何出现在两个小学门口?又如何确定两名受害者行踪的呢?

    杨晓娟不说,她被杀害在回家的路上,那里是必经之路,比较好确定。但郑秀梅呢?她是死在工作的时候。

    而且她工作的性质是在全城到处跑,根本没有固定的路线。

    遇害前也没有网约车订单,凶手如何确定目标,然后选择在那里动手的呢?

    一名刑警提出了一个设想。

    “凶手有交通工具,跟踪郑秀梅的车辆之后,在进入滨河路后,超车赶到前方然后停车招停出租车,上车后继而实施作案。”

    这个设想有道理。

    但要一路跟踪郑秀梅的车,肯定会暴露在道路监控中。

    可是从之前的调查来看,并没有这辆可疑汽车出现。

    “上一位乘客呢?会不会是那个乘车的人?”

    又有人提出想法。

    在郑秀梅遇害前半个多小时,她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