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写信专门跟林朝阳提到过这个问题。
可不管是林朝阳这个作者,还是编辑部,对这种观念都没什么办法。
《渡舟记》写出来又不是为了专门讲吃人的事的,读者非要这么理解,他们也很无奈。
西川倒不是对这个情节有什么不适,他是纯粹的好奇,《渡舟记》里的隐喻实在太多了。
他反复看了好多遍,虽然能猜出大多数的意思,但那毕竟只是猜的。
今天好不容易跟林朝阳这个作者吃饭,逮到机会他当然要好好问上一问。
听着西川的问题,林朝阳忖度片刻。
“《渡舟记》用了两层结构,讲的其实是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只是三种可能性。”
林朝阳的回答很简单,而且并没有以作者的角度给出一个肯定答案来,因为他很喜欢导演李安在电影中的那种含而不露的克制处理。
都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适当的留白不仅是作者的艺术,也会成就作品。
西川听完他的回答后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这个回答是情理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
说“情理之中”是因为他以读者的角度已经猜到了林朝阳这位作者的用意,说“意料之外”是因为他惊讶于林朝阳哪怕是在他面前都能克制住作者的那种表达欲。
西川写诗,也写小说,他很清楚身为作者,那种构思了好故事之后的表达欲是难以抑制的,多少好作品最后都败于作者的不克制。
他看着林朝阳淡然沉默的样子,心中忍不住生出几分钦佩。
也许只有这样的作家,才会写出《渡舟记》这么好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