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道完别,陈健功赖在林朝阳身边不走。
“你不回家,跟着我干嘛?”
“我这不是怕你走着无聊嘛,陪你聊会天。”
两人走到校门口,一辆黑色的奔驰停在林朝阳面前,陈健功嬉笑着说道:“我就知道跟着你肯定能蹭着车。”
车上,陈健功提议明天叫点人到小六部口胡同聚聚,林朝阳欣然同意,把任务交给了陈健功。
送完了陈健功,回到家中林朝阳跟陶玉书说起今天遇到的余雪松。
陶玉书说:“知道了。他要是找到公司,我让底下人跟他谈,靠谱的话就给他个机会,太荒腔走板就算了。”
“诶,对了,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前两天玉墨她们同学还有人联系她呢,说要办个公司,邀请她入伙。”
林朝阳笑了起来,“这还真是全民下海啊!”
去年春节后老人家的南下,带给中国的改变在一年之后已经越来越具象化。
一夜无话。
翌日上午,陈健功和李拓、祝伟、于华几人一起来到小六部口胡同。
昨晚他打了一圈电话,只叫了这么几个人来。
“你这号召力也不行啊!”林朝阳打趣道。
“唉,不是我号召力不行,是现在大家各有各的事要忙。”
去年老人家的南下,好像给中国社会加上了加速器,不仅是许多人下海了,连那些没下海的也整天忙的找不到人。
社会的高速发展,让每一颗螺丝都进入了高速运转的模式,不能有一刻停歇。
今天来的这几个人也不是没事,只是更重视和林朝阳的聚会而已。
几个人中,于华算是新加入小团体的。
他去年在燕京待了一阵,回到了家乡嘉兴,到年末他的新婚妻子陈红刚分了房子,他也有幸成为了随军家属,回到了燕京。
于华的作品早年一直是在《燕京文学》发表的,结果87年《收获》搞了个“先锋文学专号”一下子把于华、马原、陈村等诸多年轻作家推到了全国范围内。
从那以后,于华的作品就跟《燕京文学》无缘了。
李拓提起这件事就有些遗憾,尤其是一个多月前,于华新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