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深关系的国家来说,荷兰的失败,直接触发了一个连锁反应,那就是“救还是不救”。
不用想都知道,有这种想法的,除了那个还在镇压印度人的大不列颠,也会第二个国家了。
当海战的结果出来,并得到确认之后,伦敦内阁当天下午就召开了一级会议,而会议的主题就是是否应该为荷兰提供战争援助,并帮助荷兰击败敌人。
那一天可以说最近几年英国议会最混乱的一次,甚至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皮鞋雨”。
支持者认为,荷兰和大英帝国签署过“安保协定”,所以应该按照协定,向荷兰提供援助,并参加战争,保护荷兰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
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大英帝国的国际信誉,毕竟如果今天对荷兰见死不救,那么明天还会不会对其他国家如此,甚至再往下推,如果欧洲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他们会不会也根据今天的做法,对欧洲所发生的事情,表示冷漠。
这些问题都共同组成一个核心问题,是否应该在这场不属于大英帝国的战争中,进行战略冒险。
这个冒险的代价,帝国是否能够承担。
而这个冒险的代价,最先做出反对的那些反对派,则是用一套所谓的“泥潭论”来形容此刻的南洋局势。
在那些反对者的眼中,此时的南洋局势,就像是一个大号的“巴尔干”,这里看似被强国瓜分,但也带来了一件致命的事情,那就是越是瓜分,越是“碰撞”,因为当瓜分完全结束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之间的战争不可控的风险将越来越大。
这次的日荷战争就是一个明证,尤其是对于那些一直有“欧洲重要症”的英国老狐狸来说,在南洋,直接冒险,并不能保证大英帝国的利益,反而很有可能将帝国拖入到永无止境的殖民地对抗中。
在殖民帝国的眼中,这个世界是由两个部分划分的。
一部分是殖民区,一部分是非殖民区,而那些非殖民区,往往就是自己的敌人,或者可能有潜力成为敌人的国家。
而殖民地的收益,实际也是有限的,英国拥有世界上大部分殖民地,其实真正赚钱,并且能够上缴大量税收的,其实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甚至可以说,一只手都能够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