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的则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做了变动,按照学会大明语言的多少给予阶梯性的工钱,他们制定了三百句大明常用语言,每天上工和下工时由秀才带着读几遍。
假设一百块砖给工钱三枚铜钱,一天按一千块砖算,就是三十纹,一个就是九百纹。
月底考察,学会十句多给一分,二十句两分、三十句三分……一百句就是多一成,算是不错的一笔开支了。
若是三百句都学会了,那就能多三成的额外的奖励,另外工钱还能百块长一文铜钱,相当于比不会大明语言的四成,吸引力还是很大的。
咱们新农村的这边建设虽然没法计件,但也是按照一座新农村完成后考察给予奖励,少则半两一两多则十两八两的。”
听着顾亭林的话,李若涟忍不住问道:“那这样一来成本不就增加了?”
“建设成本不一定增加了,因为有些是计件的,干的多就拿的多,那么百姓们就拼命的干,而我们现在就是缺物资,也算是缓解了我们所需。
其次则是用成本换时间,给予了奖励后新农村建设的就快了,如此以来迁移来的百姓就能居住上,快速的投入耕种之中,如此就能产出大量粮食。”
“这个想法很不错!”
趁着顾亭林阐述的时间,崇祯大致翻看完了册子上的内容,脸上说不出的怪异。
后面的常用语倒也还算正常,诸如你最近过的怎么样、很高兴认识你、今天想吃点什么……
但前面的几十句就让他有些尴尬了,诸如诸如:我爱大明、大明万岁、大明威武、忠于大明!陛下圣明……
尴尬归尴尬,但还是还是非常认同的。
新农村的建设至少要一两年的时间,学会大明常用语加上与工匠们一起干活的交流,怎么着都能学会很多大明话。
加上管吃等等,饮食和习惯上都能给纠正过来。
这些来干活的人纠正过来了,回到家中就能影响自家孩子和周边的人,目的就达到了。
各个行业的招数都不一样,但效果都极为的显著,缺的就是时间。
等迁移的五百万百姓进入大明,那同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或许在未来的几年后本地人的都说大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