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死的是一个李红翠,明日死的会是谁?
他们并不会觉得陶子庵是为了拯救他们而随机选择牺牲某个人,他们只会觉得这是针对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的屠杀。
是一样的,死一个人和死一千个人,本质上都是对生命的漠然,都是对牺牲的不在乎。
陶子庵仍然跪在那,等待他的将会是律法的制裁和良心的谴责。
他跪在那,可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
李红翠案终于落幕,李大山入狱,陶子庵伏法,顾北柠和窦淼商量好,将李大娘的赡养之责交托给了他。
整个复阳县,为之轰动。
新的复阳县令尚未到任,复阳县只是不起眼的小县,一个七品知县的撤换,都不足以呈递至昭仁帝案头,从王誉徵的奏章进京,到吏部批复,再到新的知县就任,起码也要数月。
朝廷等得起,但复阳县百姓等不起。
陶子庵伏法之前,在百姓心中,确实是个实打实的好官,直到案情通报贴满了大街小巷,哪个伟光正的形象崩塌,百姓们突然发现最值得信赖的人辜负了他们的信任。
农户与商户的对立依然尖锐,农田荒废,百废待兴。
复阳县并未遭遇天灾,可状况却要比洪灾过后的永州还要艰难三分,因为百姓的心气散了,他们看不到希望和未来,只能在麻木和苦痛之中沉沦。
澹台衍和顾北柠商议了好几个对策,但都不尽如人意,百姓的心志是在日复一日中磋磨的,这绝非一时半刻就可解决的。
复阳县,需要的是持续的、可让百姓看到希望的政策。
哪怕只是如星星之火一般微弱。
事情好似再一次陷入了僵局,新的知县遥遥无期,顾北柠和澹台衍又不可能长久驻足于此,在这个节骨眼上,王誉徵再次做出了石破天惊的举动。
他将一应公务挪到了复阳县,将复阳县县衙当做了临时办公地点,以清河郡郡守之职,兼任复阳知县。
“复阳县走到如今这步田地,我要承担绝大部分责任,推崇重商抑农的政策,本就与世俗礼法所不容,我该预料到政策断层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陶子庵的继任,也是我选择的,识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