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

    这让明军丧失了为数不多了解地形的机会。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

    进攻萨尔浒到底要不要分兵?

    万历四十七的萨尔浒之战时,时任辽东经略杨镐选择分兵合围萨尔浒。

    杨镐字京甫,河南归德府(今商丘)人。

    万历八年中进士。

    万历二十年在永平练兵并负责屯田、马政事务。

    三年后出任辽东监军,与时任辽东总兵董一元打的辽东蒙古人抬不起头来。

    第二年又因屯田有功而被升职。

    万历二十五年担任右佥都御史,奔赴朝鲜负责援朝军务。

    次年正月,他指挥的明军在蔚山之战中“未尽全功”。

    杨镐因为指挥不当和隐瞒军情被罢职。

    万历三十八年杨镐担任辽东巡抚,不久再次卸任。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正式造反。

    朝廷觉得杨镐熟悉辽东军务,让他担任辽东经略负责平叛。

    他兵分四路进攻赫图阿拉,结果努尔哈赤逐一击退,最终兵败。

    明知建奴不好对付,杨镐为什么没有集中主力进攻,而是选择了分兵?

    并非杨镐无才,主要是当时大部分人都觉得分兵合围是最佳方案。

    在战前的讨论会上,包括辽东经略杨镐,总兵杜松,总兵李如柏,总兵刘綎等人都同意了分兵合围的方案。

    毕竟二十年前的播州之役,明军就是用分兵合围的方法击败了土司杨应龙。

    只有马林认为应该应该集中兵力从一路进攻。

    这些人除了李如柏赋闲在家二十多年外,其他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

    不会犯战略错误。

    选择分兵还有另一个原因。

    赫图阿拉坐落在群山之中。

    那里地势高,周围地势低。

    无论从哪一路进兵,都是仰攻。

    同时会面临道路狭窄,山路难行的问题。

    纵有百万大军,也无法在正面全部展开。

    先锋部队一旦受阻,双方就会形成僵持的局面。

    到时候前面的部队没法退,后面的部队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