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下面的百姓就更好办了。

    皇权不下县。

    士绅说什么,下面的百姓便信什么。

    一呼百应的局面也就出现了。

    史可法虽然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却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内阁首辅谢三宾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他非常不理解崇祯不让京营南下。

    要知道京营有数万大军,且都是朝廷精锐。

    只要给他一半的兵马,谢三宾就有把握挡住叛军。

    可崇祯就是不给他一兵一卒。

    谢三宾苦笑着自言自语:“不给就不给吧,先打一仗看看输赢再说。”

    陕西三边距离京师太远,那里的兵马一时半刻到不了。

    谢三宾能用的只有登莱水师,山东备倭兵,附近各府州县的士兵。

    粗略统计,这些兵马加起来约有五万。

    五万对十万,优势并不在他这边。

    但谢三宾不慌,因为还有京营这张底牌。

    他一边调动兵马,一边准备粮草。

    叛军虽然在出兵的同时就截断了漕运,但各地府库都有存粮。

    这些粮食足够大军短期内使用。

    就在谢三宾以为自己把能想的全想到了,能做的全都做到了的时候。

    他忽然意识到一个致命问题:谁率领大军平叛?

    兵多兵少先放一边,终究有兵。

    可领兵的将领却一直没有定下来。

    让谁领兵呢?

    谢三宾率先找到了京营总督刘文耀。

    刘文耀表示自己在训练时坠马受伤,不能领兵出战。

    谢三宾只好找到英国公张世泽,打算让他带兵南下。

    张世泽表示自己得了痨病(肺结核),无法领兵出征。

    谢三宾又找了好几个武将和勋贵。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身体都很差。

    不是抱病在家,就是身上有伤。

    谢三宾意识到他无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