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观想参详《道德经》,真我了然了诸般于道事项,体会到了众多前所未有之大哲深意。
而圣人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三章的核心精神思想是在强调坚守正道、克制欲望、顺应自然规律,并批判那些违背道德和自然规律的行为。
老子告诉修行众生,坚守正道的重要性。“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提醒修者,当对事物有了一定认知之后,便应坚信不移地走入大道之上,要避免误入歧途。
比如修者在生活中,面对利益诱惑时,定要坚守本心,遵循道德底线和大道原则,不为一时之利益诱惑,而违背了真知良心和道德底线。
一个无为而无所不为的修者,当要克制过盛的欲望,明白克制私欲的重要性。“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于此描述了一些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权力地位,导致朝政腐败、农田荒芜之问题。
启示修者当要克制私欲,莫被物欲横流所累心境,追求内心的真正富足才是真悟。在时下,切莫盲目跟风,避免过度消耗,导致资源浪费和心灵空虚。
有成之士顺应自然大道规律,“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反映出人们常常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正道。
修者应学会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过分干预、不强行妄为,以达到无为而治,成无所不为之境界。比如在教导弟子孩儿之时,便要尊重其成长规律,千万不拔苗助长,让弟子孩儿去自然发展。
圣人对当时的统治者进行了批判,指出他们过度追求个人享受,而忽视民生和世道发展,导致民间问题重重。
老子认为这种行为,是无道之举,是对世道和众民的极大伤害。
高位者应以民为亲,清正廉洁,关注民生社稷,将世间资源用于世道发展和众民福祉的提升,而非是中饱私囊,满足个人私欲。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曰“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
其中之意在于“使我对大道确信不疑的是,行于其中,唯恐有失偏差。大道非常,却平安静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