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在太虚静地之中,那一块已然集结了不少宇内天地精华,正在向往着石精灵物衍变的大石头上,盘膝冥想,观想参详圣人老子《道德经》真谛。
圣人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节中点化愚灵,告诉有真知灼见之士,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夸夸其谈,而是始终保持该有的沉默。
因为大士者都知道,道乃是无法用语言来完全表达清楚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非是藉秋风落叶归根意,只表一心境而矣!能通过内心的体验和直觉来感知道的存在,方是入道潜修真者。
而“塞其兑,闭其门”是要修者减少对外界欲望的执念追求,关闭嗜欲妄想的门径,保持住内心的宁静致远与专注意志。
在红尘俗世中,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一个人很容易被各种诱惑给吸引,逐失去自控意识把持不住,只有学会了抵制种种无良诱惑,修者才能更好地回归内心,潜心修真。
正如“挫其锐,解其纷”之言,人需要挫磨掉自身的锐气、锋芒和棱角,化解掉内心的纷扰和争执。在红尘世道人际交往中,过于锋芒毕露,大有可能会引发他人的反感和抵触。当以平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方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与世同存。
圣人老子言“和其光,同其尘”是要修者学会融和自己的光芒,不刻意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混同于尘世之中大众。非是要修者随波逐流,而是要在保持住内心高洁远大的同时,能够与周围的人事和环境和谐共处,自在其中,却又超然物外。
修者之玄同境界便是如此,当修者达到玄同境界之时,自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不会被外界的无聊因素所左右,坚守住了内心的准则,因此自然会受到天下人的尊重。
而这种尊贵之意,并非来自于外在的地位、财富或权力,而是源自于内心的修养和品德,如饱学之士,德操正义之人,又如军将先锋,工匠先贤,技巧能达,哪一个不是受人瞩目,名扬四海八荒之士,他们之中,多是初心不改人,执着本职证道者。
圣人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