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文书、奏章、政令都必须要经过尚书台发出,丞相等三公九卿不再拥有审阅文书、批改奏章和拟定政令的权力,只负责执行尚书台发出的各种文书政令。

    到了后期,刘彻又对侍中们不太放心,干脆再设立了中书台,以宦官为中书令,瓜分了一部分尚书台的权力,同时还负责监督尚书台。

    这也开启了汉朝太监参与政治的先河。

    无论是侍中还是太监,他们都属于出身非常低下的,和列侯组成的军功集团完全不是一码事。

    列侯们有封地,有家臣,有门客,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势力,自然有一定的自主性,不会完全被刘彻掌控。

    但出身低下的侍中和太监们不可能有列侯这样的势力,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紧紧抱住刘彻这个皇帝的大腿,刘彻说啥就是啥。

    在这一次改革过后,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成为了刘彻的提线木偶,但刘彻依旧还不满足。

    过了一段时间,刘彻打破“列侯方可为相”的西汉惯例,直接任命了没有任何爵位的儒家士子公孙弘作为丞相,然后才把公孙弘封为平津侯。

    按照常理,刘彻大可以先把公孙弘封侯,再给公孙弘拜相。

    刘彻特地先拜相再封侯,就是为了打破这个惯例,改变大贵族们对丞相位置的垄断。

    由于公孙弘本人出身贫困,没有什么家族势力可言,自然只能选择紧紧抱住刘彻的大腿,唯命是从。

    这样一来,丞相也就变得越发弱势。

    但到这里,刘彻依旧还是不够满意。

    再过一段时间,刘彻于泰山明堂接见诸侯王和列侯,接受诸侯国和各郡的“上计”(财政年度总结)。

    丞相手里仅剩的最后一点财政权,至此也被刘彻无情剥夺。

    从此以后,刘彻时代的丞相就沦为了纯纯的摆设,甚至到了有军国大事商量都不需要丞相在场的地步。

    但丞相虽然没有权力了,依旧还是文武百官之首,它的另外一个作用就出来了——背锅!

    刘彻统治期间,从田蚡过后的丞相,无一例外都帮刘彻背过黑锅。

    天灾人祸,丞相背锅。

    战事不利,丞相背锅。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