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然有序地朝着西边转移。
为啥是西边而不是东边呢?
这就要说到太平军的排兵布阵了。
毫无疑问,太平军吸取了之前从桂林突围时的教训,在进攻长沙时就提前做了极为完善的部署。
大清的长沙城,整座城池都在湘江以东。
外围的方向,同样也在湘江以东,沿着蔡公坟到豹子岭一带进行布置防御。
太平军洪秀全、杨秀清等攻城主力,则是在从金盆岭到妙高峰一带的狭小正面进行攻城。
太平军的退路,是在湘江以西。
在湘江的中央,有一座狭长的岛屿,被称为水陆洲(橘子洲)。
太平军搭设了一座浮桥,连接了湘江以西的岳麓山。
石达开部的主力,就在北起岳麓山,南到金牛岭一带驻扎,为太平军把守一条后路。
由于有湘江的分隔,再加上太平军主力在正面一直对长沙猛攻,向荣、张亮基根本就不敢分兵对湘江以西的石达开部大举进攻。
有跨江浮桥在,太平军可以非常轻松地跨越湘江对石达开部进行支援,但清军却没有这个条件。
贸然派兵去包抄石达开,结果只能是送菜。
所以当太平军撤离时,路线就非常简单。
先从浮桥上经过水陆洲撤到湘江以西,将浮桥毁掉之后,抵达金牛岭和石达开部会合。
然后再从岳麓山和桃花山的方向一路北上,便可扬长而去。
湘江东岸的清军主力在没有浮桥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湘江西岸那一两万用来监视石达开部的打杂兵马,是根本不可能阻拦太平军离开的。
除非张亮基和向荣能果断做出决定,提前将最精锐的力量秘密渡江抵达西岸的岳麓山,从那里埋伏下来,趁着太平军过境时发动突袭。
这的确是个机会,但也必须冒着很大的风险。
假如真的把最精锐能打的清军都调去了西岸的岳麓山埋伏,万一太平军突然调头继续再打东岸兵力空虚的长沙城,该怎么办?
清军城中的最高级别官员巡抚张亮基和最高临时统帅向荣无疑都不愿意冒这个险。
所以,太平军非常顺利,完全没有受到任何阻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