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自京城图书馆创办并且对大众开放后,在报纸的影响下,城里百姓对读书习字的渴望强烈了许多。
但要把孩子送到书院里读书,还是有不少百姓感到为难和犹豫。
因为义学不同于幼稚园,后者可以帮他们照料尚且年幼的孩子,百姓还是很愿意配合的。
而义学乃是现代小学与中学的结合,面向七到十五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作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了。
如果把孩子送去书院,意味着家庭的经济水平会下降。
百姓们不是短视,不明白把孩子送到书院里将来更有出息,而是他们之中的很多人维持生计已经勉强,实在负担不起这么长时间的培养成本。
萧壁城认真地道:“我打算把这笔钱都投入到教育福利补贴当中,不仅面向学子,还包括教书的夫子们,所以怎么制定福利制度就成了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关于义学,目前朝廷的方针中,只负担书本费、文具费,以及上学日的午餐。
这已经是很重的负担了,但他还想要加入云苓提过的贫困生补助金和助学贷款等手段,帮助百姓们能更安心地把孩子送进书院。
但是义学义学,既然沾了个“义”字,必然会是大周朝廷长时间内需要大量投入钱财人力,并且没有实质金银收益的重要举措。
如果云苓这边能顺利解决粮食问题,朝廷在这方便的压力会轻松很多,至少管上一日三餐不是问题。
“不错,这件事非做不可。”云苓认可地点头,“哪怕推迟其他城池中的幼稚园设立,也必须要尽快把义学创办起来。”
因为义学串联着幼稚园与清懿书院,只有举办了义学,她那义务教育的大计中,才算完成了最重要的一环,也就是真正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哪怕它的规模很小,但它并非残缺不齐,如果单单只有一个清懿书院或者几座幼稚园,这项大计是走不了太远的。
“所以,你打算让梦纾来办这件事?”
萧壁城眸带笑意地道:“嗯,这件要紧事交给朝廷那帮官员未必能做得好,梦纾熟悉书院的情况,知道该怎么制定针对夫子的福利制度。”
“至于百姓学子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