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除了手帕、布包和童装外,还开始制作一些家居用品,如窗帘、桌布等。
江曼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她看到很多妇女在做针线活的时候,没有一个合适的工具盒。于是,她设计了一款小巧精致的针线盒,里面有不同的隔层,可以放置针线、剪刀等工具。这款针线盒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妇女的欢迎。张丽楠则在商品的质量和美观上下功夫,她用彩色的丝线在手帕和窗帘上绣出了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让顾客们爱不释手。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江曼和张丽楠开始招收一些学徒。她们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这些年轻的女孩,同时也给她们支付一定的报酬。这些学徒的加入,让小铺子的生意更加红火。
然而,随着生意的扩大,新的问题也出现了。资金的短缺成为了制约小铺子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江曼和张丽楠开始考虑向银行贷款,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银行对于私人小商铺的贷款审核非常严格。她们多次向银行提交申请,都被拒绝了。
江曼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她找到了小镇上一些比较富裕的人家,向他们讲述自己的商业计划和小铺子的发展前景,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投资。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有几家愿意投资小铺子。有了资金的支持,“曼楠小铺”开始购买新的设备,如缝纫机等,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江曼和张丽楠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她们参加了一些商业培训课程,学习如何管理员工、如何进行市场营销等知识。她们的小铺子逐渐成为了小镇上一个知名的品牌,顾客不仅来自本地,还有一些周边地区的人也慕名而来。
第四集:70年代的挑战
进入70年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又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工厂开始大规模生产生活用品,这对江曼和张丽楠的小铺子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工厂生产的商品价格低廉,而且产量大。相比之下,“曼楠小铺”的手工制品成本较高,价格也相对较贵。顾客们开始逐渐转向购买工厂生产的商品,小铺子的生意一落千丈。
江曼和张丽楠看着日益冷清的店铺,心里十分着急。江曼说:“丽楠,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得想办法让我们的东西更有竞争力。”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