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谢氏的引导下,一套明军军服、一块战甲被仔细穿戴,最后,那件鲜红的披风覆盖在他身上。
正厅之外,汤府上下已跪倒一片。
最终,谢氏携子女为汤和披挂齐整战甲,左右两侧的护甲严丝合缝。
正中的将军椅,汤和端坐其上,手握长刀,背脊挺直,目光炯炯望向前方。
面北背南。
彼南之处,
便是应天城。
“老朽尚健否?”
“公爷健壮如昔。”
“老朽尚勇否?”
“公爷英勇无匹。”
“老朽愿为大明再赴沙场40春。”
“公爷英勇,激励三军……”
回溯40年前,至正12载,汤和领着数十壮士投奔郭子兴麾下红巾军,立功封为千户。
与朱元璋结缘,共举义旗。
大明基业,就此拉开序幕。
岁月40载,而今繁华落尽,功绩即将成为过往云烟。
“老朽英勇无畏。”
“老朽壮志犹存。”
“老朽英名传三军……”
豪情万丈之语三连响,最后一字却消散于嘴边。
声已止。
余音袅袅。
将军执刀稳坐,如山岳般岿然不动,似中流之砥柱。
谢氏惊恐抬头,泪眼婆娑,悲痛难掩,泪水涟涟。
“大明信国公,陨落。”
管家泪水夺眶,向天悲呼。
“大明信国公,陨落。”
仆人们随之痛哭,哀嚎遍野。
堂内外,早已备好白绫,随风摇曳,与悲声交织缠绵。
哒哒哒。
马蹄声在凤阳街巷中略显匆忙而纷乱。
“赶紧。”
“赶快。”
朱允炆掀起帘幕,凝视前方,急切地对车夫喊道。
帘幕后,马车轻晃,一名新妇静坐其中。
马车至信国公府门前。
未待车停稳,朱允炆已踉跄下车。
“公爷。”
“老公爷。”
朱允炆闯入信国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