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严重。
石伟毅尽力平复心情,侧目瞥了一眼身边的随行官员们。
这些人中大多数是朝堂上的老油条,亦或是近年来新晋的小将。
他说话时语调低沉,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众人无一例外都屏息聆听。
每个人的表情都很沉重。
既然能够跟随朱允熥北巡,就证明了他们深受信任。
显然,新的风波又将在大明朝廷掀起。
所有人心照不宣。
石伟毅看向朱允熥。
“后面的签名,来自豫州道三司,河道总督的主要负责人,及手下的文武官吏,开封城中几乎所有相关人员,都留下了姓名。”
成千上万两白银化作泡影,与滚滚黄河一起东逝。
随之而来的是朝廷内部,难以避免的政治较量。
朱允熥眉头紧锁,片刻后又恢复镇定自若的态度。
面对忧心忡忡的下属们,他的声音显得尤为柔和。
“即便眼下遇到了阻碍,我们仍能筹措资源修复设施;无论多艰难险阻,在我看来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治河是我们长久以来坚持的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必须坚持到底。本宫不信命,只信人定胜天。”
随后他转向刘远。
石伟毅稍显轻松,尽管没有过多解释,但是问题核心已清晰浮现。
这一切只是自然灾害。
由此推断,无论是哪一级地方朝廷或者潘开朗本人,都能够更加从容不迫地应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各种质疑。
可是,真的那么简单吗?
刘远遵照朱允熥的手势,展开了来自凤阳府的急奏。
奏报非常简洁扼要,除了一些必备格式外就是一段简短陈述。
“微臣未能尽职,朱允炆夫妇离开王府后便不知去向。经多方查找毫无收获,不过其私人财产仍旧原封不动地存放在屋内。”
这个消息带来的震撼,丝毫不亚于之前的工程失败。
某些方面或许会更具紧迫性和影响力。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监察御史突然站出来。
“太孙,请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