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秒南晚屏的双手轻轻的按下,一阵悠扬低沉的旋律缓缓奏响了…
而就在琴声响起的一瞬间,音乐大厅内的所有人全都下意识的睁大了眼睛,脸上露出了一抹或是诧异或是惊讶的神色,仿佛不相信听到的这段旋律来自于舞台上,来自于众人的耳朵一般。
那优美的旋律似乎像是冥冥中有一个笑靥如花的温柔女子,在你的面前对你亲切的诉说着什么,那似乎是淳朴的交谈,又似乎是某种情绪的倾诉,久久的回荡在脑海中,让人难以忘怀。
“这是什么曲子?”
“不知道,以前从来没有听过啊。”
“这回旋的曲段实在是太好听了。”
对于一首曲子最直接最高的评价其实就是两个字——好听。
显然此时此刻,南晚屏的演奏已经牢牢的牵动住了在场观众的内心。
和现场其他观众一样,此时南致任的脸上同样挂着震惊的表情,他也是第一次听到这首新曲目,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首新曲目带给他的震撼程度可以说远远超过现场其他的普通观众,以至于南致任都忍不住脱口惊叹道:“这就是《致爱丽丝》吗?”
是的,现在南晚屏正在弹奏的这首曲子正是地球上著名的钢琴曲《致爱丽丝》,而这首曲子的原作者正是乐圣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与贝多芬大多数作品激昂高亢的情绪表达不同,《致爱丽丝》算是其中最为含蓄最为动人的一首曲子,同时也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特殊的一首曲子,而这涉及到了一段贝多芬的往事…
贝多芬一生作品无数,在其去世后人们整理贝多芬的作品时并没有发现《致爱丽丝》这首曲子,也没有人知道这首曲子的存在,直到1860年左右,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谱写传记的时候在贝多芬曾经教过的一位名为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的遗物中发现了一篇《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手稿,至此一段尘封的往事才终于被揭开。
原来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认识了一位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学生,并在教授她音乐期间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a小调巴加泰勒 》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